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国家水资源管理和防洪抗旱的重要部门,水利部在应对极端突发事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尽管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管理和防灾减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水利部依然强调:极端突发事件仍可能发生,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刻不容缓。
极端突发事件主要包括极端降水、干旱、洪涝、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这些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大等特点,以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为例,短时间内强降雨导致多地出现严重内涝,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据统计,此次事件共造成数百人死亡或失踪,数千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
面对极端突发事件的严峻挑战,水利部始终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1、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部不断推进大江大河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提高防洪排涝能力,通过实施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规划,有效提升了长江流域的防洪减灾能力。
2、完善预警系统:水利部联合气象、水文等部门,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确保在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传递给公众,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强化应急响应机制:水利部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了各级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联动,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应急响应体系。
4、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水利部通过多种渠道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教育培训,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主题宣传活动,普及水情教育。
尽管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水利部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1、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且愈发难以预测,这种不确定性对水利部门的决策和行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加精准的气象预报和更加灵活的应对策略。
2、基础设施老化与短板:部分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由于建设年代久远或维护不善,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问题,这些设施在面对极端突发事件时往往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可能成为新的风险点。
3、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种不平衡导致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防灾减灾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发生极端事件,后果往往更加严重。
4、跨区域协同不足:一些极端事件具有跨区域影响的特点,需要多个地区甚至多个省份的协同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行政壁垒、信息共享不畅等原因,跨区域协同往往面临较大困难。
针对上述挑战和问题,水利部提出了以下建议和措施:
1、加强科技创新与研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预警和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的合作,推动新技术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加大对关键技术难题的攻关力度,如提高防洪排涝工程的设计标准和智能化水平等。
2、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投入;优化资金使用结构,确保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得到更多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防灾减灾领域投资建设;建立健全资金监管机制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3、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建立健全跨区域协同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推动区域间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建立区域性应急救援队伍和物资储备库等设施以应对跨区域突发事件。
4、提升公众参与度: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防灾减灾活动;建立健全公众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并解决公众在防灾减灾方面的需求和问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有话要说...